在實驗室環境中,光學顯微鏡作為觀察微觀世界的重要工具,其性能參數直接決定了觀察效果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了解并合理選擇光學顯微鏡的參數,對于科研人員來說至關重要。本文將詳細介紹實驗室常用的光學顯微鏡的主要參數及其意義。
一、放大倍數:觀察的尺度基礎
放大倍數是光學顯微鏡Z直觀的參數之一,它決定了顯微鏡能夠將物體放大到何種程度。放大倍數由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相乘得到,例如,目鏡為10倍,物鏡為40倍,則總放大倍數為400倍。實驗室中常用的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范圍廣泛,從幾十倍到上千倍不等,能夠滿足不同觀察需求。
然而,放大倍數并非越高越好。過高的放大倍數可能導致圖像失真或模糊,因為顯微鏡的分辨率和數值孔徑等參數會限制其有效放大能力。因此,在選擇放大倍數時,需要根據觀察樣本的大小和細節需求進行合理匹配。

二、數值孔徑(NA):光收集能力的核心指標
數值孔徑(NA)是衡量光學顯微鏡收集光線能力的重要參數,它決定了顯微鏡的分辨率和成像質量。NA值越大,顯微鏡收集光線的能力越強,分辨率越高,成像越清晰。NA值的計算公式為NA=n×sin(α/2),其中n為透鏡與被檢物體之間介質的折射率,α為孔徑角的一半。
在實驗室中,為了提高NA值,常采用油浸物鏡或水浸物鏡等特殊設計,通過增加介質折射率來提升光收集能力。例如,油浸物鏡的NA值可達到1.4甚至更高,能夠顯著提高顯微鏡的分辨率和成像質量。
三、分辨率:區分細節的關鍵能力
分辨率是光學顯微鏡能夠清晰區分兩個物點的Z小間距,它反映了顯微鏡對細節進行區分的能力。分辨率的計算公式為σ=λ/NA,其中σ為Z小分辨距離,λ為光線的波長,NA為物鏡的數值孔徑。
實驗室中常用的光學顯微鏡分辨率一般在0.2微米左右,能夠滿足大多數生物樣本和材料樣本的觀察需求。然而,對于需要更高分辨率的觀察任務,如病毒結構解析或納米材料表征等,則需要采用電子顯微鏡等更高精度的成像設備。
四、視場:觀察范圍的直觀體現
視場是指從顯微鏡中能看到的圓形范圍,它代表了顯微鏡能夠觀察到的Z大區域。視場數(FN)定義為中間像面上可通過目鏡觀察到的區域的直徑。視場數越大,觀察范圍越廣,能夠同時觀察到的樣本細節也越多。
在實驗室中,選擇視場數時需要根據觀察樣本的大小和需要觀察的細節進行權衡。對于大尺寸樣本或需要觀察多個細節的情況,應選擇較大的視場數;而對于小尺寸樣本或需要高分辨率觀察的情況,則可以選擇較小的視場數。
五、景深:三維觀察的保障
景深是指顯微鏡在觀察和拍攝樣品時,從對準焦點的位置開始,改變物鏡與樣品表面距離時,對焦能保持清晰的范圍。景深由遠景深度和近景深度組成,它決定了顯微鏡在三維空間中的觀察能力。
在實驗室中,景深的大小對于觀察厚樣本或需要三維重建的情況尤為重要。較大的景深能夠確保在觀察過程中,不同深度的樣本細節都能保持清晰,從而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
六、工作距離:操作靈活性的體現
工作距離是指試樣調準焦點時,物鏡前緣與試樣表面(或蓋玻片頂面)的距離。它決定了顯微鏡在觀察過程中的操作靈活性,特別是對于需要頻繁調整樣本位置或進行精細操作的情況。
在實驗室中,長工作距離物鏡常用于液態材料、液晶、組織培養等鏡檢場景,允許在不接觸容器的情況下觀察和研究樣本。此外,倒置顯微鏡的物鏡也通常采用長工作距離設計,以適應溶液中懸浮物的觀察需求。
七、其他特殊參數:滿足多樣化需求
除了上述基本參數外,實驗室常用的光學顯微鏡還可能具備一些特殊參數,以滿足不同觀察需求。例如:
熒光觀察功能:通過配備熒光激發和發射濾光片組,實現熒光標記樣本的觀察和分析。
相差觀察功能:利用相差環將相位差轉換為振幅差,增強透明樣本的對比度,適用于活細胞觀察等場景。
偏振觀察功能:通過可旋轉偏振片和補償器等組件,分析樣品的雙折射特性,適用于晶體結構研究等領域。
自動化和智能化功能:如電動載物臺、自動對焦算法、AI輔助分析等,提高觀察效率和準確性,降低操作難度。